![]() Dr. Apple Chui, a Pew Marine Fellow. | ![]() Rearing coral embryos and larvae. | ![]() Different coral sperm dilutions. |
---|---|---|
![]() Baby coral! |
Dr. Chui has been selected as a #PewMarineFellows working to develop new techniques for re-establishing coral communities at degraded sites in Hong Kong. More coral babies are coming!!!
港珊瑚保育可擴至北區
加快與內地融合
香港經濟日報評論
配合聯合國「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筆者認為很值得特區政府推動和支持。香港科學研究多元化、領域廣泛,在珊瑚研究工作上亦有很顯著的成果,例如中文大學創立「珊瑚學院實驗室」(Carol Academy Lab),重點研究香港珊瑚生態系統的生物學、生態學和修復,並利用吐露港赤門海峽作為「試驗田」(testbed)。實驗室主要研究兩個問題:(一)在未來變幻無常的氣候下,目前存在於香港等邊緣珊瑚環境中的珊瑚礁,將會如何受到影響?(二)在具有生態意義的規模上,如何能夠增強珊瑚種群的生命力,以及如何修復退化的珊瑚棲息地?
Reef relief: building a better future for coral
CUHK in Touch
Brightly coloured, fractally shaped and home to a plethora of sea life: everyone loves coral. However, from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pollution, overfishing to an increasingly populated planet – corals are under threat. CUHK scholar Dr Apple Chui Pui-yi is collaborating with the WWF to fight back on their behalf, with a coral rescue team that’s helping coral to flourish.
色彩絢麗、形狀奇特的珊瑚礁,孕育無數海洋生物,深受人們喜愛。然而珊瑚礁正面臨各種威脅,氣候變化、海洋污染、過度捕魚等問題隨着人口增多也日漸加劇。中大學者崔佩怡博士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召集了一支珊瑚拯救小隊,幫助牠們繁衍生息。
HK's hot summer leaves coral 'stressed and starving'
rthk hong kong news
Marine biologists said Hong Kong's record-breaking summer heat left coral "stressed and starving" across the territory as they warned that water activities were potentially making the situation even worse.
Chui said human activities in areas where coral grows were likely making the situation worse, noting that 33 percent of coral was bleached at Sharp island in Sai Kung – a hotspot for divers, snorkelers and kayakers...
MYSTERY AND WONDER UNDER THE SEA
How collaboration can help preserve precious coral communities - and why we need to
The Dress Circle I Issue No. 42
In Hong Kong, a city that surprisingly has more hard coral species in its waters than the Caribbean, concerted efforts are underway to revive these precious colonies. One major initiative,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government, and with corporate, NGO and private citizen assistance, is the Coral Academy, an outreach programme based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藝術有理」科學家分享會 - 珊瑚媽媽
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香港的水域擁有不同品種的珊瑚,但由於珊瑚生活在水底,我們甚少有機會見到牠們,莫說知道珊瑚的生長情況和環境。科學推廣組希望藉陸地上的藝術品《珊瑚無極》,引起觀眾對珊瑚的關注。我們邀請了人稱「珊瑚媽媽」的港產珊瑚專家崔佩怡教授,為我們介紹香港珊瑚的生長情況以及她的研究團隊如何利用有性和無性繁殖技術修復珊瑚。科學推廣組助理館長亦化身為記者,到訪香港中文大學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探訪由崔教授及團隊所培育的珊瑚BB,了解牠們由出世至回歸大海的過程。
講者:崔佩怡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珊瑚學院創辦人) *
回來吧珊瑚 - 人工繁殖修復生態災難
有線新聞 - 小事大意義
珊瑚礁的覆蓋率不足全球海洋的1%,卻孕育了25%海洋物種,為牠們提供重要的棲息地——若珊瑚消失,我們也無法再吃海鮮。 香港吐露港一帶曾有80%珊瑚覆蓋量,但因80年代沙田新市鎮發展,大量污水排放引發生態災難,珊瑚覆蓋量於短短幾年間跌至0.2%,因此香港中文大學幾年前展開復育計劃,人工繁殖珊瑚後再放回大海,計劃聽起來簡單,但珊瑚生長速度極緩慢,加上海水污染和全球暖化的影響,令生態修復工作困難重重,到底是甚麼推動這些人守護海洋?日常生活上我們又可以怎樣保育珊瑚?
#珊瑚 #環境保育 #珊瑚學院 #海水污染 #全球暖化 #生物多樣性 #小事大意義 #有線新聞
What’s so special about corals in Hong Kong? They are simply tough! In Hong Kong, the water temperature can go down to 13°C in winter and up to 31°C in summer. It’s quite a feat to survive such temperature difference. Corals can adapt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but adaptation takes time. Climate change is just coming too fast. We want to explore if corals in Hong Kong are particularly resilient to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if so, what is the mechanism?”

CROUCHER ECOLOGY
Issue Two: Marine


六物窺人——崔佩怡
Apple Chui in Six Objects






香港世界地質公園:保海岸 育珊瑚
星星話 I 環境局
漁護署與香港中文大學亦合辦「育養珊瑚校園計劃」,鼓勵學校成為珊瑚培育基地。養殖研究團隊從野外收集珊瑚碎塊,讓珊瑚在受保護的環境中成長,在過程中師生會充當珊瑚褓姆,之後適時放回野外。同時,負責項目的師生會在各自校內推廣,與更多同學分享箇中點滴,宣揚保育珊瑚及海洋生態的信息。 早前,我走訪了中大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在這裡的珊瑚復育基地參與領養珊瑚碎塊和「珊瑚BB」,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和副校長吳樹培先生亦同行領養,我們仨分別領養了不同品種的「珊瑚BB」。近日在「海下遊客中心」,中大珊瑚學院負責人崔佩怡 (Apple),進一步分享了育養珊瑚的近況,包括我所領養的「鹿角珊瑚BB」曾受其他珊瑚滋擾欺凌的生態趣事!今年,大家育養的珊瑚已回歸吐露港赤門海峽的海底世界,將會被定期野外探望,希望「珊瑚BB」茁壯成長。 另外,中大近期又獲漁護署資助,在香港世界地質公園內的東平洲舉辦珊瑚生態探索之旅,讓更多中學生欣賞及參與保育本港珊瑚。
生態人:珊瑚媽媽
也許因為海底珊瑚在我們的視線以外,所以一直被人忽略。事實上,過去的新市鎮發展計劃及各項填海工程都影響了本港海水水質,令珊瑚數量大減。為了讓海洋生態回復朝氣,崔佩怡(Apple)聯同團隊,一直致力研究修復和育養珊瑚,希望能使珊瑚數量繼續增加,讓海底世界變得更美、更多元。
大自然大不同:潛覓珊瑚
香港水域發現了84種石珊瑚,比加勒比海的種類更加多。 珊瑚究竟是動物,還是植物?珊瑚會用觸手覓食、互相攻擊,還懂得「生蛋」繁殖? 珊瑚為各種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的場所,一間間「房屋」又有哪些住客?是喜歡背著海葵到處走的寄居蟹,是身穿堅硬盔甲的琵琶蝦,還是身體會變色的偽裝高手「青蛙魚」?
五夜講場 – 真係好科學 2018:
再見珊瑚蟲?
色彩斑斕的珊瑚,不僅為我們帶來如大堡礁這樣的海洋奇觀,更為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不過在2014至2017年間,珊瑚迎來一場浩劫,海水暖化導致全球超過70%的珊瑚白化或死亡……海洋專家紛紛為如何挽回珊瑚生態絞盡腦汁,而這時候,香港本土的珊瑚或者能夠派上用場!想知道「本地膽」如何能夠為全球珊瑚帶來曙光,別錯過今集兩位本地海洋專家和主持的分享!
主持:
陳志宏(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
吳家亮(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崔佩怡(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
嘉賓:
伍澤賡(香港中文大學李福善海洋研究中心研究副教授)
山水搜記:第九集:聽海下的聲音
海下灣,是香港珊瑚覆蓋量較高的海灣之一,其品種之多能媲美加勒比海。貌似石頭的珊瑚,其實是林林總總海洋生物的安身之所,也令海下灣成為一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海灣。然而,頻繁的近岸發展、過多的人為滋擾,人類是否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破壞海洋生態的幫兇?若要讓下一代也能感受到海下之美,或許我們該先細心聆聽海下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