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養珊瑚校園計劃 2021-2022
由於2022年度計劃受疫情影響,計劃會自動延伸到2023年7月,
期間並不會接受新學校申請,敬請見諒。
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
合辦機構:漁農自然護理署
支持機構: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香港海洋公園,PEW Fellowship in Marine Conservation (排名不分先後)
「育養珊瑚校園計劃」是由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及漁農自然護理署合辦的珊瑚保育教育活動,希望讓本地中學生在珊瑚研究員的指導下在校園內體驗珊瑚修復的工作,並配以一系列的工作坊及野外考察活動,從而認識香港豐富的海洋生態以及宣揚珊瑚保育的訊息。珊瑚學院致力推動本地的珊瑚保育工作及教育活動,並積極研究不同的珊瑚修復方法,而參與本計劃的同學將會參與珊瑚修復工作中的重要一環 —— 持續的珊瑚培育和監察工作,親身體驗海洋保育的前線工作。在本年的活動完結時,我們將會邀請參加者一同出海見證研究員將參加者所培育的珊瑚回歸到其自然棲息地的重要時刻。
此計劃的目的:
-
提高學生對本地珊瑚修復工作及海洋保育的認識和關注
-
讓學生透過親身育養本地珊瑚幼苖以了解牠們的習性和面臨的威脅
-
讓學生從個人行為和生活習慣上作出改變,為珊瑚保育出一分力

活動詳情:
本計劃將舉辦一系列不同類型的活動讓參加者掌握培育珊瑚的要訣、了解香港珊瑚群落的重要性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及分享其經驗及學習成果。各項活動概要如下:
1)開幕禮暨珊瑚復育講座
此計劃的負責人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崔佩怡博士將會為參加者介紹本計劃的詳情,以及講解本地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及珊瑚生態學。同學亦會了解到香港珊瑚群落的現況和香港中文大學有關香港珊瑚群落修復的研究。由於疫情關係,此活動或將安排於網上進行。
2)與科學家對話系列:香港八放珊瑚及黑珊瑚群落的多樣性
由漁農自然護理署主辦的公眾講座將會介紹香港的八放珊瑚及黑珊瑚群落的多樣性,我們都鼓勵參與本計劃的老師和同學參與,一同認識本地石珊瑚以外的珊瑚群落。
3)在校園內技術培訓及育養珊瑚
珊瑚學院團隊將協助參與學校設立育養珊瑚缸,並到校為師生提供技術培訓。在達到所定的水質要求後,各參與學校將獲發約二十塊石珊瑚,開始為期約八個月的珊瑚育養過程。育養過程期間老師和同學需擔當日常照顧珊瑚的重任、定期監察水質和珊瑚健康、提交數據,並與珊瑚學院團隊保持緊密聯絡。活動完結時,由師生悉心照顧的珊瑚將會被移植到赤門海峽一帶海域,回歸大自然並協助修復當地的珊瑚群落。
4)認識珊瑚-海下灣海岸公園玻璃底船之旅及水質測試活動*
世界自然基金會海下灣海洋生物中心的導師將帶領參加者透過玻璃底船活動近距離觀察水底生氣勃勃的珊瑚群落。探索之旅亦包括水質測試及認識微細的浮游生物,導師亦會講解海洋垃圾的問題。
5)幸會珊瑚-參觀海洋公園海洋奇觀水族館*
參加者將到訪香港海洋公園中最大規模的水族館—— 海洋奇觀。除了參觀壯觀宏偉的水族館外,海洋公園的導師更會介紹水族館背後的日常運作,例如如何維持適合珊瑚及海洋生物生長的水質,並了解飼養海洋生物的過程和各種有趣的保育故事。
6)中期成果分享會
於本計劃中期,我們將會舉辦中期成果分享會,讓每間參與學校派出代表分享在校園內養育珊瑚的心得、成果,以及難忘的經歷,互相交流及鼓勵。
7)珊瑚學院校內講座
為了讓更多同學認識珊瑚保育的相關資訊,珊瑚學院的導師將會親身到訪各參與學校進行校內講座(例如校內週會時段),讓更多校內同學認識本地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珊瑚生態學,以及時下的海洋保育議題。
8)育養珊瑚團隊校內及網上媒體分享
除了由珊瑚學院主辦的一連串活動外,我們亦要求育養珊瑚團隊發揮創意,用不同方式(如校園電台、短片分享、主題閱讀週、校內刊物專訪、育養珊瑚缸校園導賞等)向校內其他同學分享參加此計劃的成果及學習經驗。此外,參與學校亦需於其學校網頁或網上社交媒體不定期介紹此計劃中所參與的不同活動。
9)再見珊瑚-船上閉幕禮暨珊瑚移植日*
經過同學們在整個學年持之以恆的努力,相信珊瑚已健康成長不少!同學將在船上閉幕禮中了解研究員進行實地珊瑚移植的過程,一同見證在漫長珊瑚復修過程中的其中一個里程碑。
*此活動將以分組形式進行。珊瑚學院將於不同日子安排數次相同的活動讓所有參與學校均有機會參與,詳情將於日後公布。(實際安排次數及每次的參與人數因活動性質而異)













"助養珊瑚BB,是怎樣一回事?大海茫茫,珊瑚BB是否長大了,怎麼能知道?香港珊瑚專家崔佩怡說,他們舉辦的助養珊瑚BB計劃,待珊瑚長到2歲放回海底,每個都有號碼。現時香港湧現這麼多潛水員,能為大家拍攝BB快高長大的照片,將來有更多資源,或能做出類似google map的珊瑚BB地圖!..."
明報專訊
"現職中大生命科學學院講師的香港珊瑚專家崔佩怡(Apple)開展助養珊瑚BB 計畫,藉以令公眾和大海產生情感連結——通過認識海洋生物多樣性,從而反思個人生活習慣,同心保育海洋生物,讓牠們得以存活及孕育下一代。..."
星島日報進修月刊
"居於陸上的人們,有多少人知道棲息水底的珊瑚長什麼模樣?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崔佩怡成立「珊瑚學院」,去年起將珊瑚「寄養」於多間中學,交由學生照料,並會教學生保育知識,計劃完成後再將珊瑚帶到吐露港種植。崔冀讓學生明白參與保育非難事,「你不必是海洋生物學家都可以做保育,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視乎你有無心」。..."
明報專訊
"「在學生心中埋下種子,自然會改變態度和習慣」。海洋生態受人類活動重創,但坐言起行參與保育,卻是知易行難。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崔佩怡,通過理論與親身接觸並重的教學模式,教授海洋知識;更在中學推行「育養珊瑚校園計畫」,讓學生親手培養珊瑚,領悟海洋環境價值,憑藉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法,獲得中大頒發博文教學獎。..."
頭條日報
注意事項:
-
育養珊瑚缸(連底部過濾沙缸)所需空間約為120 × 60 × 150cm,附近亦需有電源及水源。
-
每間參與學校需清楚了解其負責清潔珊瑚缸、監察水質及珊瑚生長狀況的責任。
-
參與學校需待珊瑚學院確認珊瑚缸及水質達標後才會獲分發珊瑚。
-
在本計劃期間,參與學校需至少每星期(包括學校假期內)進行一次珊瑚缸水質狀況及珊瑚生長狀況檢視及記錄,並定期進行簡單快速檢查以確保珊瑚缸所有儀器運作正常。
-
參與學校必需參與以上於2-3頁中列明的1-9項所有活動 (第2項除外)。
-
參與同學需參與本計劃於開首、中期及完結時進行的問卷調查。
-
負責老師需在閉幕禮後一個月內後提交一份簡短活動記錄報告(珊瑚學院將提供報告樣本),並附上參與學生活動照片及育養珊瑚照片。
-
珊瑚學院保留一切有關本計劃的決定權,並可因應情況收回珊瑚。